版權所有

MyFreeCopyright.com Registered & Protected

2009年8月29日 星期六

八地在般若乘和金剛乘的分別

基本上,是不一樣的八地在般若乘和金剛乘是有分別的。你可以參考和比較下面的資料看看。關於大手印菩薩和佛的果位的資料,我還沒記起來在哪一本書裡有。



「寶性論」正分第一品



「已證不退轉為菩薩清淨功德性相,以其於(第八)不動地安住於三昧,不斷其所行以期證大菩提。」

「法雲地菩薩之清淨功德性相,以其已究竟成就無量方便自利利他,一生補處即能證得佛地無上最勝正等正覺。」

「住佛地之如來性,其自性畢竟無垢清淨光明,於過去際為常,即意生身亦不取。於未來際,以恆故,即不思義變易生死亦無死。於過去未來際皆寂靜,離無明住地,是故不病。離無漏業轉起果故,以不變異性,不墮無義利故不老。」
[/quote]


「寶性論」正分第一品



「以修行具足一切種最勝空三昧,得無生法(忍),入(第八)不動地,證無分別、無謬、無間、自然道智。依於此智,於無漏界,成就如來一切功德。」

「於(第九)菩薩善慧地中,依無數三昧陀羅尼門得攝無量佛法(德性)智,依於此智,成就功德無量性。」

「於(第十)菩薩法雲地,依止一切如來祕密處開顯智,依於此智,成就諸佛功德不可思議。」

「於此地後,依止一切習氣煩惱(障)所知障之解脫智,成就最勝清淨性功德而證入佛地。」



這個網上的資料和我手上的書是一樣的,所以,我想應該沒有錯誤因為都是文句節錄。我是打字到一半,才發現網上有,所以我就直接連接。這裡面有包括了般若乘、金剛乘舊譯和新譯派的菩薩地和佛地的記載:



宁 瑪巴把佛、菩薩境界劃分為十六地。第十六地為普賢王如來(英譯有:Samanthabadra Tathagata、Vajradhara、Adi Buddha、Primordial Buddha、Dorje Chang Buddha)所在的境界,處在此地的佛菩薩被稱為金剛總持;毗盧遮那佛在十三地,處在此地的佛菩薩被稱為金剛持,此地又名圓覺位、無上正等正覺位;十二 地菩薩是妙覺位,第十一地菩薩是等覺位,第十二地的菩薩是妙覺位。第十二地到十六地的菩薩名之曰佛。

一般顯教把未達佛位的菩薩劃分為十地:法雲地、善慧地、不動地、遠行地、現前地、極難勝地、焰慧地、發光地、离垢地、歡喜地。(法雲地最高而歡喜地最低)顯教再把征得妙覺位(破第十二品無明)的菩薩稱之為佛。

《菩薩瓔珞本業經》裡把菩薩十二地劃分為大乘階位五十二位,即十信以及四十二賢聖位——十心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第四十一賢位(等覺位)、第四十二賢位(妙覺位)。

密教又依《大乘要道密集》(此典籍的另外一個漢譯本為《密集金剛根本續》,英譯為《Mahayana Guhyasamaja》或《Guhyasamaja Tantra》)與《廣大明覺自現續》而建立十三地、十六地之說。

《大乘要道密集》有云:「……金剛句偈注云:外緣起為回風轉,及景象、夢等外在境相粗略所現,內緣起為心集攝於脈字宮殿,密緣起為斷世間道而現出世間身脈等四壇城,真如緣起為初地以上之外,內、真如驗相生現明點、氣、心,究竟緣起為融入四行於十三地證果。」

《廣大明覺自現續》云:

「一、於体證胜義諦時生喜悅,得初地成就。即『极喜地』。
二、了悟證悟乃根本覺之自覺,為第二地,即『离垢地』。
三、於道上能對證悟得覺受,為第三地,即『發光地』。
四、由觀光明而得覺受,為第四地,即『焰慧地』。
五、由法爾清淨諸煩惱,及由觀本始智所得證量覺受而現證本始者,為第五地,即『難勝地』。
六、能見光蘊,為第六地,即『現前地』。
七、因圓滿一切覺受而遠离諸煩惱,為第七地,即『遠行地』。
八、住遠离煩惱之境界而不動,為第八地,即『不動地』。
九、圓滿一切功德,為第九地,即『善慧地』。
十、行者將自識攝於所觀之本始智中,令所觀自然生起,隨見諸相皆如虛空之云,為第十地,即『法雲地』。
十一、行者於斷一切虛妄顯現之際,生起諸總集之所觀境(總集諸佛自性之皈依境),為第十一地,即『普光地』。
十二、無任何執受,即對所觀諸總集亦不執,不為內外諸法污染者,為第十二地,即『淨蓮地』。
十三、自行者心中本始智所生之金剛鏈,化為虛空光明五總集者,為十三地,即『咒蔓大集地』。
十四、住於所觀之本始智,為十四地,即『大樂地』。
十五、於法爾境界得決定成就,為十五地,即『金剛持地』。
十六、於本淨境界法爾生起本始智,為十六地,即『無上智地』。」
來源:http://pundarika.pixnet.net/blog/post/21903308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